活动背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宣传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进步、乡村振兴、经济建设等领域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省科协开展“科技报国红旗榜”科技人物系列宣传活动,将集中宣传我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展现科技工作者风采,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增强创新自信,勇当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希望广大公众在感受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情怀的同时,为科技工作者点赞,共同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崇尚科学、尊崇科学家精神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昂扬姿态和优异成绩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活动电话:0531-82073277

红旗榜
  • 1曹本熹

    曹本熹(1915—1983),上海市人,中国石油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工专家、两弹功臣、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1938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筹建了清华大学化工系,曾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第二机械工业部原二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曹本熹院士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一生是为祖国、为人民、为教育,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一生,堪称楷模。

  • 2曾呈奎

    曾呈奎 ( 1909—2005), 号泽农,享誉世界的海洋生物学家,是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海藻学研究和海带栽培业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3郭永怀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 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4胡昌浩

    胡昌浩(1934—),江苏睢宁人,著名玉米栽培专家、生理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担任“山东省玉米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首席专家、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玉米分团团长;他对玉米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规律、作物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成果等,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

  • 5雷霁霖

    雷霁霖 ( 1935—2015), 福建省宁化县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大菱鲆之父”。先后主持完成 30 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 6李晴祺

    李晴祺(1931—),山东烟台牟平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创造出“矮孟牛”“早5”等一批优异小麦新种质;主持培育出高8、高38、白高38、山农587、鲁麦1号、鲁麦5号、鲁麦8号、鲁麦11号、鲁215953等十多个小麦品种,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技术人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为我国小麦生产和农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 7李庆忠

    李庆忠(1930—),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他系统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提出了“积分法饶射波扫描叠加偏移”技术,使地震勘探技术从几何地震学领域进入到波动地震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和“两步法偏移”技术,助推我国石油物探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在60余年的物探生涯中,他先后为我国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 8潘承洞

    潘承洞(1934—1997),江苏苏州人,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于解析数论研究,尤以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研究成就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与华罗庚、王元、陈景涧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中国数论派的代表°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连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 9庞居勤

    庞居勤(1932年—)山东武城人,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历任山东省棉花硏究所育种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任农艺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棉花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主持育成棉花新品种“鲁棉一号”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鲁棉1号在全国累计种植过亿亩,创直接经济效益57亿元,使国产原棉自给有余,彻底结束了我国使用布票的历史。

  • 10沈忠厚

    沈忠厚(1928—2021),四川省大竹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中国杰出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将射流技术与石油钻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新领域。

  • 11束怀瑞

    束怀瑞(1929-),著名果树栽培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山东淄博人,1947年考入山东省立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果树研究,主编出版了《果树栽培生理》《苹果学》等著作,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还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农业科教奖等荣誉称号。

  • 12宋振骐

    宋振骐,1935年生,湖北汉阳人,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煤炭科技功勋”等荣誉,当选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煤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 13王文兴

    王文兴(1927—),生于安徽萧县,祖籍山东临沂,环境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76年起从催化研究转向环境化学研究;1980年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获得首届环境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14文圣常

    文圣常(1921—),河南光山县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囯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他在海浪频谱、海浪方向谱、海浪预报方法研究和海浪数值模式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为开拓和奠定我国物理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曾任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院长,入选“2011年度海洋人物”,2016年获颁“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2019年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授予“九三楷模”荣誉称号。

  • 15杨仁中

    杨仁中(1933—),山东济宁人,语音康复专家,中国人工喉创造者,我国著名的语音康复医学开拓者之一。1957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他发明的人工喉等系列语音康复设施,使失去发音能力的3000余例国内外“半路哑人”重新开口讲话,至今仍被赞誉为“历史久、方法多、效果好、形成系列、技术先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历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劳模津贴。

  • 16余松烈

    余松烈 (1921-2016), 我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1942 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1949 年到山东农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在农作物栽培研究方面成就卓越,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了我国小麦高产栽培理论,为冬小麦高产创出一条新途径,先后 3 次获国家级科技大奖。2016 年 4 月 20 日去世,同年 9 月,被追授为“齐鲁时代楷模”。2018年12月,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感动山东人物。

  • 17袁益让

    袁益让(1935—),著名应用数学家。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数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数学会理事长、山东省计算数学会理事长等职。主持研制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应用软件,并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及其他工程上推广使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获山东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 18张灿玾

    张灿玾(1928—2017),山东荣成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国医大师”。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 19王军成

    王军成,1953年生,山东省招远市人,海洋监测技术专家。1979年9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 长期从事海洋仪器、仪表的设计研究和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部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项国外合作课题。主持了我国海上工作的各种型号的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研制、改型及技术保障工作,研制的FZF2-2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十五“863”计划课题“大型海洋资料浮标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和定型工作。2002年获“山东省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贴”荣誉称号。2015年1月荣获山东省2014年度最高科技奖。2018年荣获中国工程院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 20尹学军

    尹学军,1962年10月生,山东青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方向学科带头人。1997年12月,尹学军归国创立中德合资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将高端弹簧阻尼隔振器技术引入中国,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内的空白。2007年6月,尹学军又在高科园注册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企业——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公司陆续参与了国家大剧院、岭澳核电站、上海世博会演艺馆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致力于科技创新,结合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实际,研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减振降噪技术,累计申请节能降噪等多个领域的专利(包括发明专利)165项,获得专利授权111项,其中发明专利40余项。参编了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三项。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 21乔方利

    乔方利,山东省庆云县后乔村人,中共党员,博士,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环流数值模拟、海洋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1996年赴日本访问,开展海洋与气候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99年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曾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系列荣誉称号。2015年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17年4月2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第十一届政府间会议上,当选为西太分委会副主席。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 22刘建军

    刘建军, 1963年3月生,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2003年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荣誉称号;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在Euphytica(《国际植物育种杂志》)、《Cereal Chemistry》、《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合著学术专著3部。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 23李登海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山东省种子协会会长。主持选育了40多个在我国玉米生产上应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育成58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杂交种,推动了我国玉米高产。   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项43项。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2005年,与袁隆平先生一同获亚太地区种苗协会的奖励,授予“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2007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8年12月,获得国家第四届发明创业奖;2009年4月,被中国发明协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联合授予“第四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获“中国当代发明家”称号;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称号。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 24吴立新

    吴立新, 1966年9月出生于安徽桐城,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大洋环流基本理论、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年代际变化、海洋环流与气候系统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截至2020年3月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所率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群体、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主持承担多个国家深海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基金委海洋领域首个重大仪器专项,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申报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2018年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 25高森

    高森,1970年生,山东淄博人,现任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淄博分部输电运维专工,高级技师。 2011年,凭借“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该机器人具有带电作业、自动跨越障碍物、强电磁场下抗干扰性能和巡视清除异物功能4个技术创新点,解决了长期以来超高压线路需要停电清理异物的难题,填补了机器人强电场环境作业等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把工人从繁重、危险的高电压环境中解放出来。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 26彭实戈

    彭实戈,1947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滨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院院长。 1971年入读山东大学物理系;1989年任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1990年任山东大学数学院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任命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定量分析与计算”的首席科学家;2009年申报“金融—数学跨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获准立项;2011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3位“2011-2012普林斯顿全球学者”之一。致力于随机控制、金融数学和概率统计方面的研究。与法国数学家Pardoux教授一起开创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新方向,用于研究金融产品定价。2004年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7年5月,获得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2020年9月6日,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27李术才

    李术才,男,生于1965年12月,河北省涞水县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灾害预报与治理研究工作。构建和创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研发了隧道岩石掘进机不良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系统、以及地下工程高压动水封堵关键技术。其成果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二届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28陈子江

    陈子江,1959年10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农工党员。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部部长,农工党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 主要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生殖内分泌及生殖遗传学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先后主持863项目1项,973课题1项,美国AHA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1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厅级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SCI收录50余篇。专业论著6部,参编论著20余部。曾获“霍英东”研究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11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015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 29蒋民华

    蒋民华,男,生于1935年8月,浙江临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于2011年5月6日在济南逝世。 曾任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赴联邦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及首席科学家、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晶体材料研究方面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亚洲州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奖(CGCT Award)等等。

  • 30管华诗

    管华诗,男,生于1939年8月,山东省夏津县人,海洋药物与生物工程制品专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山东省科协主席。

  • 31顾心怿

    顾心怿,男,1937年1月生,石油矿业机械专家。上海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资深首席高级专家。 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创造性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两次及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以上奖励中均为首位发明人。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32张福绥

      张福绥, 男,(1927年12月-2016年2月),无党派人士,山东昌邑县人。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从事贝类增养殖学研究,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深入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提出了贻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推动了贻贝养殖产业化。主持了海湾扇贝引种工程研究,解决了引种海湾扇贝在中国海域的养殖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技术并致力于产业推广,促使我国北方海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区。发表论文140余篇,获专利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33唐启升

    唐启升,男,1943年12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973计划资环领域咨询组组长,全球环境基金会顾问团(GEF/STAP)核心成员,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学术局委员兼渔科委主席等。现任农业农村部科技委副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理事、学委会副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学委会主任,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等。

  • 34谢立信

    谢立信,男,1942年12月生,眼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山东莱州人。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 35凌沛学

    凌沛学,男,1963年生,山东临沭人,中共党员,山东医科大学生化药学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海洋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省商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药学科学院院长、鲁商集团办公室主任、山东省食品公司总经理、鲁商集团工会主席、鲁商集团总经理等职务。现任鲁商集团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协会会长。

  • 36张运

      张运,男,1952年9月生,山东济南人,心血管疾病专家。现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承担国家“863”和“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380余篇。主编专著13部,参编专著33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山东省十大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5项、三等奖14项。获得美国心脏病学院“国际交流奖”、亚太心脏协会“学术领袖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等荣誉奖励20余项。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37赵志全

    赵志全,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生于费县,生前任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时代楷模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11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57岁。

  • 38丁建生

    丁建生,男,1954年12月生,1982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化工专业。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创始人、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兼总经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曾荣获2009年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2005年第五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获省人事厅二等功;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家;2000年被山东省科委评为省十大高新技术企业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位;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1994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 39程林

     程林,男,汉族,1962年1月生,山东菏泽人,九三学社社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热能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1979年9月入山东工学院电厂热能动力及设备专业学习;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2004年3月任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12月任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2016年11月任山东省欧美同学会会长;2017年6月当选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11月任山东大学副校长;2018年1月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泰山学者、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 。

  • 40赵振东

     赵振东,男,1942年9月生,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山东省德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1983年获湖南农学院硕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   在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创新了品质育种方法与技术,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培育出高产广适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8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发表论文77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农学奖、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5年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41胡敦欣

    胡敦欣,男,1936年10生于山东即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会会长。   发现并命名了太平洋“棉兰老潜流”,加深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认识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独立于氧的一个保守量的概念引入大洋环流反演模式,提高了反演模式的确定性和计算精度。在陆架环流研究方面,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提出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到“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汇区”的重要结论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现象,推进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沉积之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42何友

    何友,男,1956年10月生,汉族,吉林省磐石市人,信息融合专家。现为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IET Fellow等。

  • 43史伟云

    史伟云,男,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针对我国角膜供体严重匮乏和角膜病诊疗技术落后两大难题做出突出贡献。提出生物组织脱细胞的渗透压平衡理论解决了角膜脱细胞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研发的新型生物工程角膜临床应用效果完全达到了人角膜供体水平。建立了共焦显微镜指导角膜病诊疗技术体系,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系列复杂疑难角膜手术方式,显著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并节省角膜供体,在国内外推广。

  • 44万书波

     万书波,男,1962年10月生,山东栖霞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主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花生分团团长,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花生栽培研究 30 余年,紧密围绕生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花生高产与品质栽培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建立了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花生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品质和产量协调提高。

  • 45荆少东

    荆少东,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4次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先进个人。石油工程建设勘察技术中心主任,石油化工协会岩土分会副会长,海洋工程环境研究与咨询分会副会长,国际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委员会委员。

  • 46梁建英

    梁建英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速动车组技术专家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茅以升铁道工程师、火车头奖章、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至尊金奖   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创业人物   第九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青岛市“十大女杰”

  • 47尚书旗

    尚书旗,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天山学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机推广功勋人物,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省级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机分团副团长,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48田纪春

    田纪春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科学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知识分子标兵   曾任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小麦首席专家、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常务副主任、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21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银奖各一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科研论文316篇,其中SCI论文61篇

  • 49汪传生

    汪传生,青岛科技大学工程学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低碳山东十大学者,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化工年度精英人物,青岛市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高校优秀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高校优秀党员。

  • 50王海明

    王海明,菏泽市林业局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森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先进个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省林业系统工作三等功、全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美国白蛾防控先进工作者。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六届山东科普奖、全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菏泽市重大科技贡献奖、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四届感动菏泽年度人物。

  • 51魏化震

    魏化震,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材料学博士,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2017年度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国防机械电子工会首批“行业大工匠”,2019年度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和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军委装备发展部军用材料技术专业组成员,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军工配套领域组成员,国防科工局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专家总体组成员,上证科创板咨询委委员。

  • 52魏世杰

    魏世杰  退休核武专家   “全国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星火计划管理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科普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先进科技工作者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文明市民”、“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佳标兵”、青岛市劳动模范   山东省道德模范、新浪山东“温暖十七城”青岛站感动人物、2013青岛市十佳道德模范

  • 53于金明

    于金明院士在省肿瘤医院带教国外进修医师   于金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党代表,全国第十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第十届委员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校长(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   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   山东省十大中青年科技专家、山东省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山东省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委、省政府首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家人事部特聘专家

  • 54张志平

    张志平,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船舶中心高级船长,海洋调查与监测工程技术带头人。“向阳红01”船首任船长,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总船长,中国航海风云人物之十佳海员,新中国70周年70位优秀船员。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工人先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 55毕宏生

    数据显示,近视已成为严重危害青少年眼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创新性提出“节点前移、中西并用、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指导原则,主持设计并建立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儿童青少年视力综合干预和防治运行模式,取得显著效果。他坚持医疗、教学、科研、社会公益协同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临床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在多个项目上处于我国眼科学术界前沿,推动了山东视觉健康和防盲事业发展。

  • 56侯保荣

    无边无尽的大海,是科学家们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的“战场”。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来说,重大海洋工程设施腐蚀防护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我这辈子就想干好海洋腐蚀与防护这一件事。”作为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拓荒者”,侯保荣经常这样说。

  • 57菅向东

    “悬壶何曾惧瘟神,济世从未恐魔鞭。无须问,路途多凶险,勇向前。”这首《满江红·武汉抗“疫”》的作者,就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菅向东。

  • 58姜淑娟

    “姜主任太好了,我父亲去她那看病,中午已经到了吃饭的点,但她依然很细心地询问病情,给出清晰的检查方案。”“我母亲在当地误诊为肺癌,当时就像天塌了一样,来到山东省立医院,姜主任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现已康复出院。”……患者表扬信里的姜主任,是山东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姜淑娟。

  • 59李海波

    放弃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对全省所有试点县区、试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用10年时间高质量完成100份各类决策咨询报告、政策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30余项省级奖励;6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作为总负责人绘制了省科协的重大委托课题《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图谱》……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海波主动放弃外省高薪职位回到山东的初衷之一,就是构建起我省重点产业人才地图体系。

  • 60刘德军

    什么是软科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在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山东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德军看来,软科学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能够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 61谭旭光

    今年9月,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在潍柴面世,这是目前世界上热效率最高的柴油发动机,它由山东重工集团、中国重汽、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带领潍柴一支八零后、九零后团队自主研发而成。

  • 62杨美红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2010年,提议并推动组建全国第一家省级政府授权的云计算中心——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时,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44岁;第二年,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成为中国超算版图重要成员,杨美红和团队创建了计算能力每秒一千万亿次的中国第一台纯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2018年,杨美红牵头,争取到E级超级计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落地,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创造济南“超算速度”、用时108天建成的超算中心主楼和科研辅楼,宣告杨美红打造的首个以超算为主题的科技园——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开园;今年,54岁的杨美红在异构资源管理与调度优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正带领团队开展基于国产超算的软件应用生态系统研发。

  • 63张连钢

    薪火相传的港口人精神在他身上充分体现;激荡时代脉搏的澎湃力量被他和伙伴们发扬光大;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激励他不断攻坚克难……山东港口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带领“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就完成了国外8至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了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 64朱俊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农艺师朱俊科就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 65包振民

    每天早上8点,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冯家河村的码头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艘艘载满扇贝的渔船陆续回到码头。这样丰收的场景与一个人息息相关,这个人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

  • 66毕玉峰

    自参加工作以来,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玉峰始终奋斗在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安全运营、技术攻关的第一线,在交通公路工程管理和公路重大技术项目中取得重要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

  • 67陈学森

    “能够为农民脱贫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让我感觉很自豪、很欣慰。帮果农增产、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一生的事业。”30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始终将农民脱贫致富中最突出的难题,作为自己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他把选育的20余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贫困地区累计推广种植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农民的难题就是科研的课题 陈学森常说,苹果和梨分别是我国落叶果树中第一和第二大水果,“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果盘子”同样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他在科研中聚焦农民脱贫致富中的“卡脖子”难题,培育市场需求的果树好品种,摸索配套管理技术。 由于受“口感有渣、梨核过大、不耐储运”等共性因素影响,国内很多梨品种都卖不了高价,影响了果农收入,也阻碍了中国梨产业的高效发展。 作为果树育种工作者,陈学森希望能选育出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当家骨干”梨品种,推动梨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效发展。 2003年,陈学森和团队成员采集了砀山酥梨花粉,与新疆的新梨7号杂交,获得470株宝贵的实生苗。他把这些树苗种植到山东泰安横岭果树育种基地中,以选育晚熟耐储口感好的新品种。 经过十余年的精心选育,好吃、没渣、很甜的“山农酥”梨新品种在陈学森团队的育种基地中脱颖而出。 “‘山农酥’梨具有鲜食品质优良、加工性能优异、果实大、成熟晚、耐贮藏及抗性强等六大特点,综合性状全面超过它的亲本,进一步丰富了梨品种资源,填补了优质、熟晚、耐贮大梨的市场空白。这个梨新品种及其育种技术是梨育种的重要突破。”在验收鉴定会上,专家们连连称赞。 陈学森和团队成员还培育了“龙富”“幸红”“福红”“美红”“满红”等多个苹果新品种,开发相应配套种植管理技术,研发出果酒加工新设备、新工艺及其新产品,为形成从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打好基础。“希望打造出技术创新促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板。”陈学森介绍。 新成果“金钥匙”无偿送果农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育出一个苹果或梨新品种至少要花费10余年的时间。陈学森带领团队研发出的好品种、新技术,在人们看来肯定能转让个好价钱。 然而,面对果农和企业需求时,陈学森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有点“傻”的决定:新品种新技术全部免费送给农民。 作物栽培的连作障碍问题俗称“重茬”,是世界各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山东省目前的结果园中许多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重茬障碍已影响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该问题,陈学森带领团队发明了苹果重茬绿色障碍防控技术。 在山东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蒙阴县,有不少重茬的老果园结出的果子个头小、色泽不好,售价低,果农们不知道如何解决,极为头疼。 陈学森得知后,与当地一个50亩老果园的果农田成有联系,并自掏腰包4万元买了团队自主选育的“龙富”优质短枝型苹果新品种树苗,送给这位果农,并借助团队研发的高效栽培新模式和重茬障碍防控技术帮助果农改造老果园。 “新果园”里,“龙富”苹果苗嫁接在当地原产的抗性实生砧木八棱海棠上,第二年就开花结果,第三年一亩地收入3万多元。看到这样的效果,陈学森的苹果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管理新技术很快在当地果农中推广开来。 看到团队研发成果为果农带来了收益,陈学森喜上眉梢。 山东省菏泽市和济宁市泗水县都有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陈学森免费把适合当地种植的“山农酥”梨新品种及配套栽培管理、加工技术送过去。 如今,这两个地市不但有10余家公司获得了“山农酥”梨种植和育苗权,政府也在积极推广。 “山农酥”梨现在菏泽单县、鄄城、东明等地种植面积达2000亩,将很快发展到万亩以上。同时,以梨清膏为原料的润肺膏生产龙头企业、山东润中药业有限公司正在菏泽筹建原料基地。在济宁泗水县,“山农酥”梨种植面积达300亩,育苗5000万株,规划发展到10万亩。 2020年11月,“山农酥”梨首次投放市场,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卖出了单个梨子50元的价格。“我们基地里产的‘山农酥’梨单个有2斤重,现在已卖了10万斤。”说起“山农酥”梨新品种带来的好利润,山东一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对陈学森十分感激。 “未来推广的面积大了,果农在园子里按地头价卖,即使3元钱一斤,扣除成本,一亩地也赚1万多元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我们可以将其培养成新型农民创业,带动乡村振兴。”陈学森希望越来越多的果农在种植“山农酥”梨中脱贫致富。 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好技术 免费送好品种、好技术,农民就能自动获得收益了吗?陈学森放心不下的是果农学不好技术,管不好果园:“果农学会用新技术种植管理新品种,才能尽快从优良科技成果中受益。” 为了教会果农,他常常一次又一次到种植基地,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如何进行修剪、刻芽及精准浇水、施肥。 农谚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果树漫长的丰产期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然而,陈学森传授的技术能让梨树半成苗在栽后第二年就可结果。 山东一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苏增冉介绍:“陈老师经常来我们果园,一对一地示范,教我们用多位刻牙快速整形技术实现了早期丰产。也就是栽种第二年,梨树萌芽前,在主干距离地面80厘米处,对20颗左右的芽进行定芽、摸芽和刻芽。这样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 前些年,陈学森及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长柔毛野豌豆的草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强,春季长势旺盛,抑制了其他杂草生长,还能涵养土壤水源、固氮培肥。在6月份结豆荚后,植株很容易腐烂,不需要刈割,非常省力,能有效提高果园土壤品质。 为了让果农受益,他每次到生产一线讲课时都背着两麻袋野豌豆种子,课后送给果农,并指导果农在当地种植。 每年,陈学森都到山东、河南、甘肃等地义务培训果农上千人。在给果农讲课时,他用农民视角、农民语言、农民习俗为农民讲课,把“高大上”的先进技术讲成“接地气”的“大众艺术”,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果农们常说,陈教授是“平民教授”“为民教授”,为老百姓免费送来了“真金白银”,让农民在“土疙瘩”中挖出“金疙瘩”,把“泥蛋蛋”变成了“银蛋蛋”,陈教授的“扶贫经”管用、好用,念到了自己心坎上。

  • 68崔洪芝

    崔洪芝,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自1989年硕士毕业到山东科技大学以来,一晃三十余载,崔洪芝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

  • 69李永胜

    刚来天瑞重工不久的小王说“昨晚凌晨2点,董事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办公室郑主任说“那是常态,李董每日平均工作14小时以上”。他们口中的李董就是天瑞重工董事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永胜。

  • 70刘进

    刘进,沂源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他自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农业生产的一线上刻苦钻研、开拓创新。24年来,他一心致力于果树新品种引进选育、新技术推广普及和乡土人才培养,是全市果树技术推广的先锋队员,更是万千果农的贴心人、发家致富的引路人。他曾荣获“全国十佳乡土科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鲁渝扶贫协作先进个人”“淄博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71年夫顺

    1962年,年夫顺出生在安徽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参加高考,当时他的家乡没有通电,还靠煤油灯照明,不少农民家庭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台收音机,收音机坏了没有钱换新的,年夫顺的第一个理想便由此而来,就是学习修理收音机,为家乡父老服务。也正是凭着这份最初的梦想,与无线电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最终走上了电子测量仪器艰难的创新之路。

  • 72邢建平

    邢建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院实验中心、集成电路系主任。担任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际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主席、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分会委员、中国卫星定位协会顾问团成员、山东省北斗卫星产业联盟秘书长等。入选2017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曾经获得2届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以及“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人才”“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山东大学AMD奖教金”等。

  • 73张明习

    张明习,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非金属结构材料技术首席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济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国防科技工业“511”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山东省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国防重大计划首席科学家。

  • 74赵丽丽

    赵丽丽,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75陈培敦

    陈培敦,研究员,工学博士,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粉末冶金、精密铸造、冶金环保及循环经济等研究与生产技术,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山东省省级课题4项、山东地方人才专项项目1项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拥有发明专利2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大杰出工程师等称号,是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

  • 76崔树义

    崔树义,山东社科院人口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山东省人口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1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和社会保障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是2008—2018年国内主持人口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最多的学者;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20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著作近10部;曾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有10项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及国家卫健委领导肯定性批示。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曾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老年问题研究先进集体、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 77方雷

    方雷,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师资库首批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端智库首批岗位专家;兼任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政治学研究会秘书长、山东省工会研究会副会长等;德国曼海姆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吕内堡大学、英国巴斯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 78葛金田

    葛金田,1964年生,山东青州人,济南大学商学院、标准化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经济与供应链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企业战略与营销等研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山东省政协人资环委特聘专家,济南“5150”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泉城特聘专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50余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研究生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重要奖励30余项。

  • 79韩波

    韩波,医学博士,二级岗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儿童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及小儿心脏科主任,兼任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儿科研究所所长,曾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与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接受中央10台《人物》栏目专访。从事儿科临床、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30余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儿童射频消融术与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多项空白。迄今已独立完成先心病介入术近3000例,达国内先进水平、省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科心血管疾病,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作为首位完成人,曾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7项。

  • 80贾瑞宝

    贾瑞宝,清华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工程技术二级),现任山东省(济南)供排水监测中心主任、山东省给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城市供水(排水)监测网济南监测站站长、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饮用水主题组专家。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入库专家等荣誉称号,2013年获济南市科学技术最高奖,2016年获“中国水业人物”管理与产业贡献奖。该同志长期从事“城市水安全”领域基础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攻克了湖库水源供水系统水质监测预警及净化处理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 81姜大川

    姜大川,198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硅材料冶金制造技术研发十余年并实现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青岛隆盛公司完成了年产200吨的中试生产线,生产硅材料产品被行业知名企业认可并使用,建立科技成果认证体系将科技成果产业应用科学化、规律化、规模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1项,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21篇(前三作者),第一作者8篇,EI论文5篇(前三作者),第一作者3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3项,计划单列市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均排第二),获批发明专利65项,项目产业化年产值达到数千万元。作为一名高校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完整经历过开发、中试试产到产业化,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衔接科研与产业的先行者,申请人的经历和成绩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认可,促进了大连理工大学与青岛市政府的全面合作,将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成果在青岛地区实现量化转化。

  • 82金刚

    金刚,男(1973-),回族,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儒学与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正处级)、教授,济南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曾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正处级)、学报常务副主编。2008年“山东省第二次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获得者。2015年和2018年两次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并获优秀理论成果奖。2015年8月入围儒学领域泰山学者候选人。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1月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

  • 83李光红

    李光红,济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组织绩效评价、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发表CSSCI、SCI高水平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和山东省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2项,主持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11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第六届济南市青年科技奖”等科研奖励16项;研究成果多次被省领导批示、被相关部门采用。

  • 84李胜

    李胜,男,1969年2月生,生于济南,199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肝胆外科专业,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教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技开发处处长、山东省药物研究院院长。兼任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山东省卫生厅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监事长、山东省多能干细胞库执行主任、山东省干细胞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理事长。担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

  • 85李树忱

    李树忱,1973年生,现为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博导、校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仪器设备专项1项,其它省部级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49项。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轨道交通盾构/TBM渣土改良作用机理与功能材料、深部岩体破裂机理与灾害防护新材料等方面成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进步和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从四川雅砻江到西北六盘山,从扬州瘦西湖到吉林的黑土地…… 十余年一路行来,李树忱脚下沾满祖国大地的泥土,心中对科学的信念越发坚定。 “岩土工程实践性很强,一定要两脚沾满泥土,才能在工程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并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这是我在求学期间的多名导师传承给我的学术理念和科研作风。”“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李树忱说。 他来自黑土地,对土地一往情深 李树忱出生于黑龙江农村地区,祖籍山东龙口。考大学时,他遵从父母的意愿,回到山东,就读于原山东矿业学院,学习隧道工程。2001年,进入山东科技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跟随李术才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在读书期间跟随导师到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从事大型岩体工程稳定性和数值方法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奠定了他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也从导师身上学到了科学求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重大工程难题的能力。 乍说起来,隧道工程是“土”得不能再“土”的专业,可其中的学问却远非一般人能搞懂。2004年,在导师李术才教授的推荐下,他来到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攻读计算力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该所由我国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先生创建,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在中国的滥觞。自1984年成立至今,该所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力学人才。在这段学习期间,他学会了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据他回忆,当时钱老已经90多岁,作为上海大学的校长,他还是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学生宿舍去看一看,到食堂去吃一顿饭,给学生做一次报告。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每个星期会有一次小组的学术讨论,每个月有一次院的学术讨论,每个季度有一次全校的学术讨论。学脉的熏陶是无形的,更是深远的,这段经历提升了他的学术素养,思维也更加具有开拓性。 博士毕业后,他来到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地下结构加固理论与方法研究,并接触到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先进理念。2005年,进入山东大学,加入李术才教授创立的岩土工程中心,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之后,又到解放军理工大学,师从钱七虎院士,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支护技术研究。 在钱七虎院士的精心指导下,他对深部岩体破裂和分区化破裂的理论、数值和模型试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理论文章。“钱院士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现场的全身心投入,对每个技术的精益求精,都让我获益匪浅。”他说。 走遍祖国南北,讴歌大地的美丽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湾上,锦屏二级水电站巍峨耸立。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相对高差达1000─3000米。 就是在这里,中国工程人截弯取直,开挖隧洞引水发电。隧洞最大埋深2500米,开挖洞径大于12米,引水隧洞线长达18千米。这在中国水电勘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而这就是李树忱开展的第一个深部工程项目,带着各位导师的期盼与教诲,迈向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科研之路。 “首先要解决的,是高埋深、高地应力、高水压条件下的隧洞的修建问题和灾害防治问题,其中最难的就是高压力水的封堵问题。”在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李树忱指着一瓶瓶化学材料向我们一一介绍。为了解决高压力水的封堵问题,他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研制出系列化学封堵材料,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的空白,也为以后开展相关工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李树忱又开展了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并对高埋深条件下的洞室破裂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2011年,这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余年来,李树忱在祖国大地上不停奔波,身后留下的是一座座雄伟的工程,一座座闪亮的奖杯。 2014年,带领团队开展了沪蓉西岩溶区域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了在岩溶堆积体上修建高速公路的难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他开展了六盘山高海拔高寒隧道绿色环保施工研究,系统解决了高寒高海拔条件下的隧道施工难题,获得宁夏科学进步一等奖。 此外,在南京长江隧道、江苏瘦西湖越江隧道、武汉越江隧道工程施工中,他又开展了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科技奖项。 年轻人要脚踏大地,也要仰望星空 “岩土工程实践性很强,不能脱离现场。”这是李树忱对学生反复强调的话。“我们行内有句话,两脚沾满泥土的老师,才最值得我们尊敬。”自工作以来,他一直践行着这句教诲,以现场实践为基础,在工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并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我一直教导学生,脚踏大地的同时,要学会仰望星空,在工程中提炼出问题,并去探索未知。”常年来,李树忱坚持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和施工一线,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根据现场需求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 “年轻人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现场工程需要,这样的科研科研才有意义,才能走得更长更远,才能一步步地将理论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长春地铁二号线施工中,施工方在掘进过程中遇到了黏土层,使用普通泡沫剂后,渣土仍然无法排出,给工程进度造成严重影响。施工方找到李树忱求助,他带领学生从黏土的力学性质、粘结性质着手,针对不同地层开发出相应的改良技术,并研制出抗粘剂、聚合物等系列渣土改良剂,使用后受到施工方的好评。 最后,李树忱动情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并且成才,忠心感谢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感谢求学期间遇到的各位导师悉心的教育与指导。

  • 86刘昌衡

    刘昌衡,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山东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海珍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食品加工新技术和功能食品、特医食品的研发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科研项目43项,自2010年以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授权4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SCI收录30篇;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开发产品30余个,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亿余元,其中“即食调理海洋食品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延伸了海洋食品加工的产业链,带动了黄渤海海域海洋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87刘培德

    刘培德,1966年生,现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贴、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科睿唯安(Clarivate)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山东省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担任多家SCI、SSCI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作为主要起草者完成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等6项政府文件及山东省地方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并在全省推广应用;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已在二十余家单位推广使用。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艾萨克·牛顿

  • 88刘兆辉

    刘兆辉,二级研究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改良与培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新型环保复混肥和有机肥的制备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 89苏建军

    苏建军,男,1962年出生,籍贯山东省菏泽市,现任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电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双学士学位,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工作。2005年8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1月,当选为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取得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多项资质资格,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90孙吉国

    孙吉国,山东省区域文化产业研究院(山东省版权研究中心)院长(主任)。作为既有金融行业实战经历又从事文化产业研发的管理人才,拥有RFP资格,先后被评为“全省建行系统十大优秀青年”、连续获得省“民盟先进个人”、“参政议政突出贡献奖”,省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特等奖”、2013--2015年度优秀政协委员;为多家重点企业和项目设计的金融服务方案有效解决了客户改革改制和融资等需求。撰写的政协提案和政策建议多次得到省市领导批示并获得优秀政协提案。多次主持或牵头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投资学会、山东省金融学会等立项组织的重点课题,曾获得第二届、第四届“中国金融论坛”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次。2013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文化最高奖--首届文化创新奖。

  • 91王剑波

    王剑波,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主任处长,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山东省本科高等教育学教指委,也是山东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创始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博士后。自2006年至今,任山东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学科负责人、导师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规划与发展战略、比较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教育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获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等。

  • 92王巨新

    王巨新,男,1973年生,山东淄博临淄区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涉外法律史。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智库高端人才入库专家;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人员;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

  • 93王孝红

    王孝红,济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教授,硕士生导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水泥技术中心副主任。他负责的多项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先进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科学研究,在水泥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94王乙潜

    王乙潜,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现任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自2001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国的大学及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纳米光电材料和功能氧化物薄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以首位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等。

  • 95徐欣

    “我们这一批批山大口腔人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把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打造成可以和世界一流医院比肩的现代化专科医院,成为广大患者放心和依赖的港湾,让所有人在这里都能享受温暖如家的感觉和一流的技术与服务。”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省口腔医院)原院长徐欣说。

  • 96严小天

    严小天,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副院长,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NVIDIA(英伟达)公司。2009-2017年供职于天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研发总监,开发了多款全球首创的虚拟手术模拟器,并用于实际的医疗教学中。带领团队先后开发了VR硬膜外麻醉、VR静脉穿刺等带有力反馈的高端手术模拟器,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同时开发了实训中心管理系统、OSCE考核管理系统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化系统。2017年4月,加入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任副院长。

  • 97于学峰

    于学峰,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兼任山东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和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获得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等称号。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全国十大找矿成果2项、全国十大科技进展2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11部。

  • 98张述存

    张述存,现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曾任山东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被评为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社会科学名家,2018年获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奖。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重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长期从事智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实践管理。先后在国家和省级重要媒体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出版著作10余部,长期参与国家和省级政府工作报告、重要文件、领导重要讲话文稿的起草工作,组织或参与党委和政府重大课题调研,170余篇调研报告获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

  • 99朱英

    朱英,山东省科学院环境工程材料创新团队主任、山东省市政污泥处置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获山东省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长期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试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山东省自主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污泥低成本减量化、稳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另获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滨州市专利一等奖1项、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