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众网
手机查看
于学峰,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兼任山东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和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获得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等称号。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全国十大找矿成果2项、全国十大科技进展2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11部。
“罗盘、锤子、放大镜,这是地质工作‘三件宝’,都是我在野外作业使用过的,陪着我走遍了齐鲁大地。”在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地科院)荣誉室里,该院理事长、党委书记于学峰指着展品对记者说。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奖状、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动山东人物(群体)奖杯……一项项重量级荣誉环绕着“三件宝”,也见证了于学峰带领山东地科院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光辉历程。
一生的地质情结,无悔的坚持
对普通人来说,地质工作成天跟石头打交道,既神秘又枯燥,是一件要有情怀才能干的事。于学峰毕业于山东省地质学校,当时老师不乏西藏、新疆、内蒙等地的专家,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更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历,这些都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他,使他对地质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刚参加工作那些年,于学峰一直在野外普查组工作,一年到头在野外和农村老家间奔波,找对象都成了难题。加上受许多同学改行调出的影响,他也曾动摇了对地质事业的信心,萌生出改行的念头。后来,也许是专业爱好使然,注定了于学峰一生的地质情结,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从事地质工作之前,我对野外工作的辛苦、艰险已有心理准备,但经历的几次惊险,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于学峰讲,有一次在平邑山区开展地质调查时,他想跳过一个裂缝,脚下碎石松动,瞬间滑向陡崖。危急时刻,紧握的地质锤侥幸勾住了凸出的岩石,才止住下滑。望着脚下近百米的陡崖,他不禁吓出一身冷汗,瘫坐在地上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还有一次,他的两位同事在蒙山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由于山高、谷深、林密、天色又晚,他们迷失了方向,在山中被困了三天两夜。饥饿、寒冷、暴雨、恐惧对他们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直到第三天傍晚才被上山的老乡发现送回山下。“这两件事,让我真正体会到,从事地质工作不但条件艰辛,有时可能会献出年轻的生命。”回忆起这些事,他仍不胜唏嘘。
有人说,地质队员上不养老,下不养小。从事地质工作几十年,于学峰大多数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对家人怀着深深的愧疚。在济南工作多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陪着老父亲逛逛泉城广场、趵突泉,却一直工作繁忙,无法成行。2008年,父亲身患重病,在老人去世前些日子,他把父亲接回家中,推着借来的轮椅,陪着老人在雨中游览了泉城广场,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28岁勇挑重担,为沂蒙革命老区做出贡献
1990年,于学峰被任命为分队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完成了国家“892”黄金承包项目——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地质勘探。
这一任命在矿区引起不小的震动,到工区不足一年,年仅28岁,只有中专学历的他能胜任吗?矿区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人,拥有众多的高级工程师、研究生、本科生,选拔这样一位资历浅、学历低的年轻人担任技术带头人,令一些资格老、职称和学历高的同事不得其解。
当时,该矿床属于在新地区新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在国内尚属首例,勘查评价工作有很大的探索性。于学峰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把别人打球、下棋、玩扑克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最终发现和查明了一处资源量达35吨的大型新类型金矿,填补了鲁西无大型金矿的空白,被原地矿部列为“七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三大发现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发以来,该矿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沂蒙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他的勤奋与执着,于学峰赢得了广大技术人员的信任和支持,起初持怀疑态度的同事成了他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中的好搭档。他主编的《归来庄金矿床勘探地质报告》,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及“勘查二等奖”,这也是山东省同时荣获两项重奖的第一份地质报告。他也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地矿拔尖人才称号,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年风雨奋斗,为强省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20年前,于学峰调入山东地科院,亲历并主导了该院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20年艰苦奋斗,当年的老旧研究设备已更新为现代化设备,甚至引进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国际一流仪器。
20年生生不息,从本科生都招不进到建成了由20余名博士和近60名硕士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
20年创新不止,经济状况从当初借款发工资到拥有8亿多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20年蓬勃发展,工作领域从单一的地质实验研究到为全省国土资源事业全方位服务支撑,一跃成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一面旗帜”“全国文明单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回顾山东地科院20年来发展历程,于学峰语气坚定。近年来,山东地科院建立了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山东离子探针中心、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正在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带领团队申请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项;先后发现和探明煤、铁、盐岩、金等大中型矿产地20余处,提交煤炭资源量50余亿吨、铁矿近6亿吨、岩盐矿200多亿吨,金矿50余吨;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在 3000 米深处发现 25 米厚的金矿体,实现了我国金矿深部找矿重大突破。多年来,他培养的数名博士、硕士成长为科研中坚力量,其中李大鹏博士已成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从传统的“三件宝”到现代化GPS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仪;
野外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现在的高档越野车;
从当年煤油灯下用铅笔画图纸到现在的计算机数字制图、数据库;
钻探技术从过去四五百米,到现在3000多米……
几十年来,科技发展对地质工作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新理念,大力开展地学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助推全省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科技力量。”于学峰的话语铿锵有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秦建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