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为进一步宣传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进步、乡村振兴、经济建设等领域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省科协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新时代科技筑梦人”科技人物系列宣传活动,将集中宣传我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展现科技工作者风采,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增强创新自信,勇当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奋力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孙永军:小海参大产业

     27年里,从养殖场的技术员,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孙永军每天面对的都是这样那样的海水池子,但在这一池池海水下却别有洞天,不知不觉间,那一样的池子,一样的海水,竟诞生出不同的小生命,也正是他不断求索前行的动力。

  • 宋明刚:深耕制冷,助力冬奥

     国家速滑馆即“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唯一一个新建场馆,速度滑冰作为速滑馆的重头项目,以往的每届东道主都致力于打造“最快的冰”。经过反复论证,奥组委决定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然而实施这项技术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此巨大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应用于冰场是全球首创,在世界范围内都无经验可供参考。就在项目陷入僵局时,宋明刚带领他的神舟团队成为了破局关键。

  • 孙树峰:冲破国内高端装备核心器件自主制造“无人区”

    在孙树峰年龄尚小的时候,他就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上大学时他便选择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并且继续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又多次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在专业领域求学的道路上深耕十多年。走出校园后,他首先到国有大型企业工作,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又出国到国外企业工作;为了传承所学到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他最终选择重新回到大学任教。

  • 宋明刚:制冰路上的幕后英雄

    几个月前落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并列成为史上诞生速度滑冰奥运会纪录最多的一届冬奥会,网友一边赞叹选手们的出色发挥,一边惊呼北京冬奥会有“最快的冰”!值得一提的是,这块“最快的冰”是由来自山东神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中心主任宋明刚及他所带领的神舟团队制作完成。

  • 用行动诠释热爱 刘建民:双脚沾满泥土的青年地震工作者

    他脚踏实地,让双脚沾满泥土,积极参加地震应急救援;他不忘初心,十年如一日,全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就是青年地震工作者刘建民,正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对工作的热爱。

  • 冯海暴:把论文写在大海上

    17年来,他参与了青岛港董家口40万吨矿石码头工程,国家重点工程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同时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超大型沉管施工等课题技术研发攻关工作。近5年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中交一航局技术和数智化研发专家冯海暴,名字有“海”,注定他与“海洋”有不解之缘。

  • 崔洪芝:初心如一 科技报国

    崔洪芝,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自1989年硕士毕业到山东科技大学以来,一晃三十余载,崔洪芝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

  • 陈学森:助农致富是我一生的事业

    “能够为农民脱贫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让我感觉很自豪、很欣慰。帮果农增产、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一生的事业。”30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始终将农民脱贫致富中最突出的难题,作为自己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他把选育的20余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贫困地区累计推广种植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 赵丽丽:生物制药创新研发的追梦人

    “青春追梦、有梦则美”。全身心投身医药研发事业,研制出更多尖端、价低、老百姓用得起的新药,是燃烧在赵丽丽心中不灭的梦想之火。赵丽丽工作室以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成立的哺乳动物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为技术平台,由本科、硕士、博士等20名科研人员组成。面对公司领导的信任和期望,10多年来,赵丽丽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团队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有时一个月的工作量就相当于平常一年的工作的总和。

  • 刘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成果留在农民家

    刘进,沂源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他自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农业生产的一线上刻苦钻研、开拓创新。24年来,他一心致力于果树新品种引进选育、新技术推广普及和乡土人才培养,是全市果树技术推广的先锋队员,更是万千果农的贴心人、发家致富的引路人。他曾荣获“全国十佳乡土科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鲁渝扶贫协作先进个人”“淄博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李永胜:匠人匠心 打造“磁悬浮”领军企业

    2015年,李永胜意识到“磁悬浮技术是国际上竞相研发的高新技术,应用磁悬浮技术形成的磁悬浮动力装备是全球正在兴起的新兴产业,它将改变未来动力装备产业的格局,对推动节能减排和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大意义”。自此“以磁悬浮技术助推国家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就成为李永胜心中的梦想和追求,他决定进军这一陌生且具挑战性的领域。

  • 邢建平:点燃创新教育的星星之火

    邢建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院实验中心、集成电路系主任。担任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际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主席、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分会委员、中国卫星定位协会顾问团成员、山东省北斗卫星产业联盟秘书长等。入选2017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曾经获得2届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以及“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人才”“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山东大学AMD奖教金”等。

  • 年夫顺:用30年让理想和梦想落地

    1962年,年夫顺出生在安徽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参加高考,当时他的家乡没有通电,还靠煤油灯照明,不少农民家庭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台收音机,收音机坏了没有钱换新的,年夫顺的第一个理想便由此而来,就是学习修理收音机,为家乡父老服务。也正是凭着这份最初的梦想,与无线电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最终走上了电子测量仪器艰难的创新之路。

  • 毕玉峰:坚持科技理念延长公路寿命

    自参加工作以来,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玉峰始终奋斗在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安全运营、技术攻关的第一线,在交通公路工程管理和公路重大技术项目中取得重要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

  • 包振民:坚持初衷丹心报国

    每天早上8点,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冯家河村的码头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艘艘载满扇贝的渔船陆续回到码头。这样丰收的场景与一个人息息相关,这个人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30多年来,包振民潜心扇贝研究,先后育成“蓬莱红”“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海益丰12”等扇贝新品种,扭转了我国扇贝养殖业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

  • 朱俊科:科技振兴民族种业

    朱俊科坚持科技创新,参与育成的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为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联合欧洲科学院院士兰玉彬共同建设了国内首家生态无人农场,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作出示范。2005年,在山东省淄博市农业局工作了5年的朱俊科面临公司改制、拟让他出任总经理的大好机遇,出身农家的他却毅然选择自主创业,投身农业育种,开始了一条清苦漫长的路。

  • 张连钢:未来港口“推门人”

    薪火相传的港口人精神在他身上充分体现;激荡时代脉搏的澎湃力量被他和伙伴们发扬光大;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激励他不断攻坚克难……山东港口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带领“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就完成了国外8至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了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 杨美红:让超算赋能千万产业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2010年,提议并推动组建全国第一家省级政府授权的云计算中心——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时,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杨美红44岁;第二年,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成为中国超算版图重要成员,杨美红和团队创建了计算能力每秒一千万亿次的中国第一台纯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2018年,杨美红牵头,争取到E级超级计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落地,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核心技术;2019年,创造济南“超算速度”、用时108天建成的超算中心主楼和科研辅楼,宣告杨美红打造的首个以超算为主题的科技园——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开园;今年,54岁的杨美红在异构资源管理与调度优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正带领团队开展基于国产超算的软件应用生态系统研发。

  • 谭旭光:“我血液里流淌的是发动机柴油!”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只要定下的目标,我会用生命去实现。”把潍柴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带成世界一流的发动机企业,接手重汽后让其面貌一新,22年时间,谭旭光以第一为目标,心无旁骛攻主业,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创造”迈进,引领发动机、动力总成及商用车行业实现了从奋起直追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 刘德军:埋头实干 致力规划

    什么是软科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在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山东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德军看来,软科学服务的对象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决策科学,能够集成科学家和社会的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 勇战疫情 青绿齐鲁 王淑芬:蔬菜保供背后的默默坚守者

    对于今年55岁的王淑芬来说,种菜从不是一时兴起,是她一生的坚守奉献和使命担当。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毕业之后王淑芬便加入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多年来默默奋斗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现如今作为山东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的她,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国家重点研发、山东省良种工程等项目。 研究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首位3项。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热爱。

  • 李秀章:29年翻山越岭挖掘“宝藏”

    “热爱地质,甘于奉献,用心钻研,敢为人先。”这是对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李秀章的真实写照。在从事找矿事业的29年里,李秀章主持地质勘察项目10余项、科研项目4项,主持了多个省部级大中型项目,带领矿产勘查团队在胶东金矿、鲁西富铁矿预测与勘查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他怀揣着为山东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梦想,用“奋斗之笔”在齐鲁大地上提交了一份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的答卷。

  • 李海波:努力构建重点产业人才地图体系

    放弃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对全省所有试点县区、试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用10年时间高质量完成100份各类决策咨询报告、政策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30余项省级奖励;6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作为总负责人绘制了省科协的重大委托课题《山东省重点产业人才创新图谱》……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海波主动放弃外省高薪职位回到山东的初衷之一,就是构建起我省重点产业人才地图体系。

  • 姜淑娟:为患者尽己所能

     姜淑娟一直战斗在呼吸临床一线,同时积极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卫健委和学会的呼吸疾病重大防控策略,制定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防控措施,不断探索呼吸学科的发展思路,提升专业学术、助力基层发展,推动山东省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把呼吸学科做大做强,带领团队为推动山东省介入呼吸病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医36年,姜淑娟几乎没有休过假,培养了近100名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累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2018年荣获山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 菅向东:最大的幸福是患者康复

    “悬壶何曾惧瘟神,济世从未恐魔鞭。无须问,路途多凶险,勇向前。”这首《满江红·武汉抗“疫”》的作者,就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菅向东。

  • 侯保荣: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拓荒者”

    无边无尽的大海,是科学家们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的“战场”。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来说,重大海洋工程设施腐蚀防护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我这辈子就想干好海洋腐蚀与防护这一件事。”作为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拓荒者”,侯保荣经常这样说。

  • 毕宏生:用心用情守护好“心灵之窗”

    数据显示,近视已成为严重危害青少年眼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创新性提出“节点前移、中西并用、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指导原则,主持设计并建立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儿童青少年视力综合干预和防治运行模式,取得显著效果。他坚持医疗、教学、科研、社会公益协同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临床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在多个项目上处于我国眼科学术界前沿,推动了山东视觉健康和防盲事业发展。

  • 于金明:为了一份“生命相托”的责任

    他是山东卫生行业的一面旗帜,在国内率先提出“精确放疗”理念,掀开质子治疗新篇章,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赢得宝贵生机;他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时刻将病人的健康安危记在心上,赢得病人和家属生命相托的信任;他带领学科成为全国高峰标杆,领导医院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他说:“我的专业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组织;我的方向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健康组织。”他就是全国肿瘤放疗领域唯一的院士——于金明。

  • 李利平:用脚步丈量使命

    “上山量山伴日月,入地测地斗水灾,唯有蜡炬多壮志,敢叫隧道换新天”这首言语铿锵的小诗,是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利平的人生格言。遏制“水老虎”、擒拿“下山虎”是隧道安全建造面临的两大“卡脖子”难题。李利平作为我国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就是专打“老虎”的“武松”。

  • 80后科创“造梦师” 点亮老区孩子科技梦想

    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小学16年,打造了全省首家村小创客空间,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科技辅导工作模式,辅导800多名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1800多项。通过多年所学点燃学生的科技梦想,以16年的兢兢业业为老区孩子铸造“科技梦想”,他就是山东省科协九大常委,80后小学老师王克伟。

  • 魏世杰:许国为家 苦乐年华

    魏世杰,退休核武专家,“全国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星火计划管理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科普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先进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文明市民”、“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佳标兵”、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新浪山东“温暖十七城”青岛站感动人物、2013青岛市十佳道德模范。

  • 王海明:平原森林“啄木鸟”

    王海明,菏泽市林业局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森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先进个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省林业系统工作三等功、全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美国白蛾防控先进工作者。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六届山东科普奖、全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菏泽市重大科技贡献奖、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四届感动菏泽年度人物。

  • 汪传生:橡胶工业科技前沿的践行者

    汪传生,青岛科技大学工程学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低碳山东十大学者,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化工年度精英人物,青岛市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高校优秀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高校优秀党员。

  • 田纪春:小麦粒种出大梦想

    田纪春,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科学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知识分子标兵,曾任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小麦首席专家、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常务副主任、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21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银奖各一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科研论文316篇,其中SCI论文61篇。

  • 尚书旗:让农机助农民“挺直腰杆”

     尚书旗,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天山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机推广功勋人物,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省级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机分团副团长,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梁建英:打造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速动车组技术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火车头奖章、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至尊金奖,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创业人物,第九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青岛市“十大女杰”

  • 荆少东:用脚步丈量大地

     荆少东,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4次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先进个人。石油工程建设勘察技术中心主任,石油化工协会岩土分会副会长,海洋工程环境研究与咨询分会副会长,国际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委员会委员。   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级优秀勘察奖5项、优质工程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优秀勘察奖21项;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项、专有技术1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0项、专著1部、论文13篇。   9月14日,刚过完中秋节,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荆少东告别家人,又一次前往贵州织金,进行贵州能化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的勘察。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里唱的石油工人的工作场景,是荆少东25年扎根生产一线,走遍全国30个省市、300多个县市,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施工、监(检)测工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