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手艺人五年雕刻百年车站 把根留住期待传统文化的春天

2018-01-04 16:36: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4日电(记者 刘尚君)55岁时,杨崇华名扬“泉城”。 

  他历经五年时间,不费一钉一铆,用木雕技艺纯手工还原了1904-1992年间的济南老火车站——“远东第一站”。 

  这个从历史走来、穿越百年的车站,首次在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身便吸睛无数。人们追溯着火车从这里驶出是怎样改变一个城市、一个时代,也感慨着它怎样见证了老济南人的一代芳华。 

  回忆太浓、太烈,猝不及防。杨崇华没想到,自己的“情怀之作”竟然唤醒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以至于引发了一波“济南火车站”到底该不该重建的市民大讨论。 

  舆论来袭,杨崇华表示支持“重建”,“我是济南手艺人,我愿意用作品留住家乡的味道记忆,即便它们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我有责任告诉后人,济南,它到底是什么样。” 

 

  杨崇华历经五年时间,不费一钉一铆,用木雕技艺纯手工还原了1904-1992年间的济南老火车站——“远东第一站”。济南市旅游协会传统手艺人协会供图  

  传统技艺 几代记忆 

  没火车之前,济南很静。 

  随着1904年那个大好晴天里的第一声火车尖利的长鸣,这个城市开始充满喧嚣和活力。 

  不管是外出还是归来,济南火车站是必经之地。它浓缩了市井社会: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唱皮影戏的、拉洋车的,还有扛着行李来往匆忙的行人、送货上站的工人,掺杂着济南土话的叫卖声……这座德国哥特式的西洋建筑有了平易近人的烟火气息,成为济南市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是杨崇华对车站的记忆,但是他说,每个老济南对它的印象都不同,所以近年来,有些许手艺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做过多个版本的济南火车站,也都不尽相同。 

  他想要做到的是:真实还原。 

  在没有重塑济南火车站之前,杨崇华有更为知名的两个身份:齐鲁马车第一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马车制作技艺传承人。他生长于木雕世家,祖祖辈辈用一把刻刀将3700年的中国古车文化史续展开来。从艺40年,他为重塑车站第一次停掉了“马车”的所有制作。 

  为了原汁原味还原济南老火车站的神韵,在历史学家的帮助下,杨崇华找来了火车站当时的竣工原图和大量的文献、图片资料,并请教“老铁路”,走访铁路博物馆,反复核实图片和文字中模糊的细节后,才着手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它。 

  五年里,杨崇华个人投资10万,买了上好的红木,用传统工艺,按照1:36的比例对车站进行了完整复原。他完全采用中国榫卯结构,花了半年时间制作“地标”钟楼,反复推翻重做了三次。候车室、检票室,以及楼里的门窗、台阶,房屋的灯塔,站前的人们,全部都是民国风格。 

  杨崇华怀着一腔情怀要把家乡的记忆和味道留住,“如果能有七分像,我觉得就成功了!”然而,济南火车站在济南人心中的分量早已超乎了他的想象。 

  木雕“远东第一站”2016年在中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上首次与大家见面,便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有人说太像了,有人说济南还有这么漂亮的房子,有人说仿佛又回到了那年的老城,“泉水流过青石板,古城人家漫生活。” 

  倒是杨崇华,在小小尽兴之后,有了新的思考。“手艺留住家乡记忆,你看得见的东西都能用传统的技艺表现并留存下来,这是手艺人承担的很了不起的责任。” 

 

  济南传统手艺百工团在宽厚里街区传播传统手工技艺。济南市旅游协会传统手艺人协会供图  

  斗转星移 把根留住 

  经过改建,2013年9月16日,一个具有崭新面貌和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济南站呈现在旅客面前。动车高铁专列以每5分钟一次的间隔在济南停靠,迎来送往八方宾朋,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持久的活力。 

  杨崇华意识到,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古老的“泉城”也洋气起来,传统的文化与技艺是否也能在新环境中找到定位并融入其中,成为济南手艺人该思考的现状。 

  于是2017年3月14日,在济南市旅发委的支持下,济南市旅游协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传统手艺人协会,大家推举杨崇华为首任手艺人协会会长。不到一年,协会拓展了近200位来自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涵盖了刻瓷、蛋雕、木雕、古船制作、布艺、绣花、女红、打铁等上百个门类。 

  时隔七个月,济南市旅游协会在千年古街宽厚里成立中国第一个以手艺人命名的团队——济南传统手艺百工团。在现代气息浓厚的宽厚里,手艺人团队星罗棋布在景点的各个角落,他们展示绝活、表现才艺,并免费向游客教授手工技艺,成为济南传统文化新名片,旅游文化新窗口。 

  在杨崇华看来,济南地域深度游的终极体验就是要感受本土文化,“如果每个游客都从我们这里带走一个手工技艺,带走一段济南印象,那本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从老街走出去。” 

  其实,比起传播,杨崇华更担心的是传承,“手艺传不下去。” 

  曾经,杨崇华也收过十几个徒弟。他们中有五十几岁真正对“马车技艺”有情怀的老者,有从事相关专业或工作的年轻人,还有些是一时兴起拜师学艺的,但是绝大多数最后并没能坚持下去。 

  “他们要改行,自己去谋生活。”从艺40年,杨崇华最难过的是自己的手艺不能养活他们。传统手工艺人协会成立的时候,他对济南周边地区的手艺文化做了普查,发现手艺文化的传承都被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所阻碍。杨崇华希望有关部门能给这些传统手工艺人多些鼓励和政策的倾斜,“如果有一天他们能用手艺养活自己,那么传统文化的春天也就来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清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