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团体标准 推动海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

2019-08-22 17:37:00来源:作者:

 

201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团体标准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适应“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创新现行的标准编制组织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强化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团体标准建设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从国家政策看,2015年国务院在《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团体标准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团体标准快速发展,有效增加标准社会供给。截至目前,全国2602家社会团体在制造业、金融业等20个国民经济行业领域已制定了9543项团体标准。

从编制主体看团体标准是由具有法人资格,且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相比现行的一元主体结构多元的主体在凝聚创新主体和市场资源方面更有效能,在带领创新、生产、贸易和服务方面更有效率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效益。在国外,团体标准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德国工程师协会(VDI)等已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技术组织,制定的许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被公认为国际先进标准。

从自身特点看, 团体标准是科学、技术和经验三者的集成体,能够实现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技术规范,有效贴合发展需求,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团体标准多元主体的编制模式,使各成员在技术上互相支撑, 在应用上相互协调,能够有效降低单一主体的研发周期和成本,“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特点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制定周期短,响应需求快,工作机制活,技术指标高,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市场准入,提升区域或行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产业应用看团体标准是政府提升行业管理能力的工具,是实现产学研用主体在战略层面上有机组合的方式。同时,团体标准也是行业运用市场机制凝聚创新资源的途径,能够实现“抱团”发展,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引导力,发挥团体标准支撑产业发展优势。在“市场自主”的发展模式支撑下,将会有效激发社会团体和企业主体的活力,在更大的发展格局下,遵循市场需求和创新需要制定团体标准,不断增加标准有效供给, 满足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

海洋与渔业绿色发展需要团体标准支撑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今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渔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养殖生产者市场主体作用,需要发挥产学研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在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创新率三个方面发挥标准引领示范作用,围绕标准空白或新型产业业态,利用市场机制“自下而上”的建立团体标准支撑体系,弥补现行渔业地方标准不足,加快团体内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技术,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从支撑乡村振兴来看,落实《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围绕打造齐鲁样板和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需要各地区结合培育和发展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在品牌建设、园区提升和 “新六产”发展等方面,因地制宜、因产制宜的建设团体标准,在重点养殖区域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刺参、大菱鲆、南美白对虾等重点养殖品种选繁育标准创新平台和标准化示范推广平台,建设新型职业渔民标准化培训平台,满足多种产业业态规范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

从海洋强省建设来看,建设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海洋强省支撑平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在发挥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自发”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现有200余项海洋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有效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对外合作交流来看,足山东区位和产业优势,打造德州、聊城等与京津协同发展合作区,拓展烟台、威海等市与日韩东盟渔业合作空间,面向目标对象和支持对象,区域化、体系化建设产业发展团体标准,实现支撑标准由点及线到面的建设模式。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下,利用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和印尼等国家综合渔业基地,产业经营主体需要以团体标准为载体实现“抱团”式发展,种质资源、健康养殖和设施装备等综合渔业和海洋牧场等重点产业领域,链条化建设技术和管理标准,更好服务于企业“走出去”示范样板和服务品牌建设,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空间。

海洋与渔业领域团体标准建设建议

团体标准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有效发挥团体标准在支撑海洋与渔业绿色发展,就需要将团体标准支撑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山东省关于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框架内,统筹考虑我省海洋与渔业生产重点推进的领域及工作,明确标准建设“缺”的领域和“补”的方向。

一是要注重标准先进实用。团体标准建设结合深水抗风浪网箱、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和海洋牧场、海洋生物等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从生产企业或管理部门提出需求,建立“自下而上”的标准立项、制订管理模式。多元化标准制订主体,尽量涵盖具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经验的标准编制单位或人员,体现标准编制的技术先进性和经验应用性。建立标准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现行标准适用性和生命周期状况,夯实标准在复审基础上 “跃升”的基础。

二是提升标准服务能力。开展市场主体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服务,提供标准编制技术和方法咨询,提供企业国内外标准实施情况,标准关键技术试验、关键指标验证等专业化服务。开展重点标准解释释义,提供采标单位标准定制化全流程服务,提高标准实施质量效益。建立与省海洋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与国家海洋与渔业领域内标准化技术工作秘书处对接机制,跟踪了解国标、行标编制进展情况,加快推进团体标准在山东推广应用。

三是建设标准示范平台。海洋与渔业领域团体标准体系建设要融入新旧动能转化、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省建设等发展重点领域,依托山东水产学会等各类有资质学会和协会团体,搭建团体标准制订平台,推进“标准+认证”模式,重点支持青岛、烟台、威海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城市产业集群和渔业重点市、县(市、区)及有关企业建设技术管理标准化推广应用平台和培训实训标准化实践基地,为推进海洋与渔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四是要规范团体标准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要求,尽可能吸收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标准制定,充分反映各方利益需求。在五类标准体系建设框架内,围绕海洋与渔业“四新”“四化”,在产业标准空白或国际前沿领域,引导建设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团体标准。遵循团体标准建设工作程序和开放、透明和公开的原则,建立涵盖提案、立项和技术审查等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标准不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指标要求,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宣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