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2019-08-22 14:36: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凤军

  处 暑

  (一)

  中午残暑扫碧空

  秋雨送寒风益冷

  世态炎凉谁人知

  泼水迎秋放河灯

  (二)

  炎夏南去防秋虎

  喜收黄谷长红薯

  白菜育苗早移栽

  硕果渐熟爽空舞

  (三)时节养生

  天地始肃多变化

  昼热夜寒温差大

  润燥滋阴防感冒

  少辛补酸解秋乏

  处暑,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8月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离开的意思,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主要有出游迎秋、放河灯、开渔节和泼水节等。

  处暑时节气候变化无常,既有剧烈的雷暴,也有绵绵细雨,既有秋老虎,也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太适应,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必须注意养生。

  处暑的到来预示着自然界的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也会变得容易疲乏,“春困秋乏”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要早睡早起,多休息、多锻炼来调养身体。饮食调养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要多吃清热安神食物,如银耳、藕、菠菜、胡萝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另外,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要“吃酸不吃辣”、“吃热不吃凉”、“吃果不吃瓜”。这个时节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多吃豆类食物,多吃苹果、葡萄、梨、橘子、石榴、枣、香蕉、芭蕉等水果;多吃热食,适当少用冷饮,适当少吃西瓜、甜瓜等凉性的“瓜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子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