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这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国际单位制和保证测量结果一致的政府间协议。100多年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对保证国际计量标准的统一、促进国际贸易和加速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99年,第二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把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世界计量日”。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有关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决议,这是国际单位制自1960年创建以来最为重大的一次变革。根据决议,2019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定位“国际单位制(SI)—根本性飞跃”。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的4个——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常数、玻尔兹曼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定义,实物原器将退出历史舞台。
国际单位制(符号:SI)源自公制或米制,旧称“万国公制”,是现时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标准度量衡单位系统,最早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9年被法国作为度量衡单位。国际单位制是在公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于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推荐各国采用,其国际简称为SI。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是: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和发光强度(坎德拉)。
国际单位制(SI)是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单位制,适用于所有的测量应用。但它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一直是一个既注重实际又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不断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完成自身的变革。新定义“运用自然法则建立测量规则”,将原子和量子尺度的测量与宏观层面的测量关联起来,实现了“米制”的共同夙愿——为全球测量提供普遍适用的基础。这一修订是在对测量新方法,包括对利用量子现象的测量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实现的。新定义还为未来的测量创新奠定了基础,使秒、米、安培和开尔文定义利用原子和量子现象不断提高准确度水平,达到人类观测能力的极限。现在,SI建立在与物理定律直接关联的一系列定义之上,可以随时迎接测量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