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样品平均合格率为97.6%

2019-04-03 08:58:00来源:中国食品报网作者:

  本报讯 (记者 王金臣)3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食品安全监管政策解读及信息发布”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段永升通报了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司长李奇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司长周石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司司长马纯良出席会议并就相关食品安全问题回应公众关切。

  段永升介绍,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完成24.9万批次国家监督抽检任务,较2017年增加了6.9%,覆盖全部33大类食品。检出不合格样品5965批次,样品平均不合格率为2.4%,与2017年持平,比2014年降低2.9个百分点。肉蛋奶、米面油等日常消费大宗食品抽检合格率较高。方便食品、冷冻饮品等合格率较低。部分污染因素得到控制,但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仍然突出。

  其中,乳制品合格率为99.7%,较2017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3058批次,有2批次检出不合格,合格率达到99.9%;速冻食品合格率为99.7%,较2017年提高0.6个百分点;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合格率为98.8%,较2017年提高1.1个百分点;蛋制品、粮食加工品、肉制品合格率分别为99.3%、98.5%和97.5%,与2017年持平。

  大企业市场份额大,流通范围广,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比较重视,内控措施较严。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样品抽检不合格率为0.4%,大型食品经营企业样品抽检不合格率为1.5%。

  方便食品抽检3470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260批次,不合格率为7.5%,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冷冻饮品抽检1176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85批次,不合格率为7.2%,主要是生产、冷链、贮存、运输等环境卫生或冷链温度不达标,导致微生物污染问题;淀粉及淀粉制品抽检3514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85批次,不合格率为5.3%,主要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

  通过持续专项整治和严格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连续10年零检出,蛋制品中“苏丹红”、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连续5年未检出。瓶(桶)装饮用水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19.2%下降到2018年的5.3%。蜂蜜中禁用兽药氯霉素检出的不合格率,由2015年的1.5%下降到2018年的0.4%。

  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看,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超标不合格率为1.7%,占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的29.6%;食品因农兽药残留超标不合格率为1.1%,占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的15.4%;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不合格率,虽然由2014年的1.8%下降到2018年的1.0%,但在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达25.0%。

  针对市场上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封存、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和消除产品风险,并通报相关部门加强监管。2018年,完成国家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任务10696件,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693吨。同时,对检出不合格产品实施跟踪抽检,对问题严重的企业采取现场检查、停业整顿措施,甚至吊销许可证处罚。

  李奇剑就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作了解答,他表示,从目前监督检查和抽检情况来看,学校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虽然没有“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下一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研究部署“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以贯彻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与教育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持续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学校食品安全。一是落实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学校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堂和承包、供餐单位管理。当前重点是落实校长(园长)陪餐制。二是加强食材源头管理。督促学校严格筛选供货商,严格进货查验,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三是全力推进“明厨亮灶”。2019年底,全国学校食堂“明厨亮灶”比例要达到70%。广泛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让师生家长随时可以对学校食堂、学校供餐单位的食品原料、餐食加工、后厨卫生等进行可视化监督。四是加大日常检查和惩戒力度。探索将校园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实行联合惩戒。五是继续推进社会共治。逐步落实家长陪餐制,发挥家委会作用,鼓励家长、家委会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监督。

  在保健食品监管方面,周石平表示,从近年来保健食品抽检、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办来看,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逐年升高,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高。周石平认为,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夸大宣传,甚至吹嘘成神药欺诈消费者等问题屡禁不止。欺诈和虚假宣传是一个社会顽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取证难、认定难,需要社会各方综合治理。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重要措施:一是在保健食品标签上设置特别提醒区。特别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不具有疾病治疗功能”等内容,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二是规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对不同历史时期批准的保健功能进行梳理、论证,调整部分保健功能声称,取消与现有功能监管定位不符、与现有健康理念和保健需求不契合的保健功能,避免与药品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混淆。研究进一步强化企业功能声称主体责任、企业自我申明、自我承诺的制度设计,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大浪淘沙的市场自净作用。三是广泛开展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和消费提示。多途径多方式向消费者普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等健康知识,提升消费者对违法行为的识别力、抵制力和免疫力,引导消费者明白消费。四是组织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虚假宣传专项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查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虚假宣传、明示或暗示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在乳制品安全方面,马纯良表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我国乳制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2018年,乳制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9.7%,是抽检合格率最高的一类食品。

  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奶业振兴工作安排,组织开展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一是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原辅料把关,有自建牧场或者自控奶源,企业原辅料管控率达到100%;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和冷链储运管理,实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建立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达到50%;严格执行乳制品生产信息记录制度,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二是指导做强做优乳制品加工业。督促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优化乳制品结构,创新产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低温乳制品,不断提升乳制品的品质和美誉度,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要达到30%。三是进一步强化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强化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体系检查,保证企业合规生产经营。四是持续加强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五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生产劣质乳制品、假冒乳制品和“山寨”牛奶的,要重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六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乳制品产业宣传,今年将组织开展乳制品企业集体采访活动,宣传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成效,普及宣传乳制品营养和安全知识,提振和培育消费信心。

  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广告司司长刘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巡视员王松林在打击食品、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以及食品违法行为方面进行了解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子清

相关新闻